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9至1976年纽约大学医院作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50例,从中选择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共进行了69次手术.详细分析了切除的颈动脉斑,并与大体标本照片、镜下所见、血管造影、术前症状和术后长时间追综观察联系起来.颈动脉分叉斑肉眼和镜下的外观不同,从简单纤维斑到复杂的含有壁内出血,动脉粥样硬化碎片,表面溃疡和血栓"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虽然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狭窄。约9%的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不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狭窄与认识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其后果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血管的阻塞,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近年来颈动脉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且颈动脉超声已成为诊断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观察了13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 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 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 归分析。 结果 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 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 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 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 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6.
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开口、分叉和弯曲等部位,用全身因素难以解释,提示血液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剪切力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斑块破裂最为相关的力学因素。本文对血流剪切力的主要检测方法,血流剪切力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与斑块性质及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调脂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软化甚至缩小颈动脉斑块作用,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诊断的110例OSAHS患者分成轻度组(36例)、中度组(38例)、重度组(36例),另设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OSAHS患者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斑块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在OSAHS各亚组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P0.01)。结论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OSAHS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成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常见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2])。近年来发现,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 enzymes protein40,YKL-40)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YKL-40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80%,其中半数由颈动脉狭窄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炎、放射治疗、夹层分离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也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可分为5期:内膜增厚期、斑块形成期、血管重构期、血管狭窄期和血管闭塞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初2cm内,颈动脉球后外侧壁。斑块类型包括溃疡型斑块、钙化性斑块、多发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等,狭窄严重程度、斑块形态和结构以及破裂风险的评价对血管性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一经在临床上应用,就吸引了临床医师的极大兴趣。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不仅可以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还可以分析斑块内的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动脉的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甚至动摇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检查"金标准"的地位,可见它在影像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4年来58例TIA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16例,其中狭窄<50%者8例经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TIA终止;狭窄>70%者8例,其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及1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7例患者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治疗效果良好,随访3~20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颈动脉狭窄是TIA发作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6月符合纳入试验标准患者86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数据。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结果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的体重指数(P0.001)、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P=0.002)、血尿酸(P0.01)、同型半胱氨酸(P=0.03)比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69例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23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高血压病病程及高脂血症相关。结论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病患者,半数以上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年龄、高血压病病程和高脂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观察及测定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动脉频谱形态。结果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患者颈动脉PI、RI升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地看到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血管的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颅内动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近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邻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与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1].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血液流变学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血液微循环改变[2].本文观察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血液流变学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现有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标准并不能对斑块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无创性定量评估对于脑卒中的危险分级十分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颈动脉狭窄节段分布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和大量饮酒等;头部MRI显示的病灶类型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基底节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204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狭窄部位在颅外段158例(77.45%),颅内段36例(17.65%),岩段2例(0.98%),全程节段性狭窄或纤细8例(3.92%)。结论中国北方人群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脑梗死和TIA比率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头部MRI显示的病灶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其次是基底节梗死和分水岭梗死;颈动脉重度狭窄的部位多位于颅外段。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身细小动脉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居多,有文献报道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冠脉硬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达17%[1]。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内径超过60%)需术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2],对于轻微病变的术中可不予处理,但术后易出现颈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