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IBSP基因表达及预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
作者姓名: | 孙灯众 史维俊 于子嫣 吴华彰 刘牧林 |
| |
作者单位: |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蚌埠,233003;2.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系,蚌埠,23300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1707002);;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KJ2017A213、KJ2017A219、gxyq2018035); |
| |
摘 要: |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胃癌和正常胃黏膜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并预测其在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患者RNA-seq数据,使用软件R-Studio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DAVID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分析,研究PI3K-Akt通路中表达差异最明显的基因,通过网站UALCAN对其进行表达量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利用在线网站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同时利用Kaplan-MeierPlotter在线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5704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25个上调和1479个下调的蛋白编码基因;KEGG通路分析确定骨涎蛋白(inte-grinbindingsialoprotein,IBSP)为目的基因;IBSP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01);且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5)。结论:IBSP基因作为胃癌中潜在的癌基因,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的早期进展,进而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胃癌新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
关 键 词: | 胃癌 IBSP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预后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