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ical difficul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difficult and normal families: a comparison analysis
-
摘要:目的 了解困境家庭学龄儿童心理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状况并与普通儿童比较,评估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需求,为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18年8 — 9月,针对困境家庭儿童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项有序秩和检验(Matel-Haenszel 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 099名困境家庭儿童和666名对照普通儿童长处和困难量表各因子得分及异常率并分性别分析。结果 6~9岁困境家庭儿童情绪因子[(2.107 ± 1.977)分](异常检出率15.5 %)和同伴交往因子[(3.449 ± 1.497)分](异常检出率8.5 %)得分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 0.05);10~15岁困境家庭儿童多动[(3.459 ± 1.691)分](异常检出率3.7 %)、情绪[(2.121 ± 1.987)分](异常检出率7.4 %)、品行[(2.214 ± 1.563)分](异常检出率8.7 %)、同伴交往因子[(3.352 ± 1.445)分](异常检出率8.1 %)得分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 0.01),亲社会行为因子[(5.570 ± 2.337)分]得分明显低于对照儿童(P < 0.001),异常检出率(28.3 %)明显高于对照儿童(P < 0.001)。6~9岁困境家庭女童亲社会行为因子[(5.229 ± 2.366)]明显低于对照女童。10~14岁困难家庭男童[(5.630 ± 2.372)分]和女童[(5.500 ± 2.295)分]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男、女童(P < 0.01)。结论 困境家庭儿童各项心理困难发生风险高、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年龄较大、女性困境家庭儿童应是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重中之重。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disparities in psychological difficul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the children in difficult families (CDF) and in normal families and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s for assessing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CDF and developing a moderately inclusive child welfare system.Methods The data of the study wer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n CDF conducted during August – September of 2018. The participants were 6 – 15 years old children (2 099 CDF and 666 age- and gender-matched control children in normal families) recruited with multistage sampling in 7 provincial regions across China. Househol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articipants using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monotonic ordinal rank-sum test (Matel-Haenszel χ2) were adopted in analyses.Result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children, the score and abnormality detection rate of emotional symptoms (2.107 ± 1.977, 15.5%) and peer-communication (3.449 ± 1.497, 8.5%)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6 – 9 years old CDF (all P < 0.05); but the score of prosocial behavior (5.229 ± 2.36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6 – 9 years old female CDF (P < 0.001). In contrast to the controls, the 10 – 15 years old CDF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and abnormality detection rate of hyperactivity-inattention (3.459 ± 1.691, 3.7%), emotional symptoms (2.121 ± 1.987, 7.4%), conduct problems (2.214 ± 1.563, 8.7%), and peer-communication (3.352 ± 1.445, 8.1% ) (P < 0.001 for all); however, the 10 – 15 years old CDF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 but higher abnormality detection rate of prosocial behavior (5.570 ± 2.337, 28.3%) (both P < 0.001); the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 of 10 – 15 years old CD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males (5.630 ± 2.372) and the females (5.500 ± 2.295) than in the controls (both P < 0.01).Conclusion The 6 – 15 years old children in difficult families are at high risk of various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may perform prosocial behaviors poorly; the situation needs to be concerned, especially for the girls and the elder children.
-
由于父母不能很好提供必要的家庭照料,困境家庭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可能更易出现心理上的困难。此外,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等方面影响,困境家庭儿童也可能缺少正常社会适应所必需的亲社会行为。对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对提出困境家庭儿童福利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困境家庭儿童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保障政策和福利体系建构等层面[1-2]。对于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多聚焦于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的儿童类型。如有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人际关系、孤独抑郁等方面[3]。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的保护因素对降低留守儿童心理疾患风险均有显著作用[4]。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父亲照顾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5]。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我国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尤其是亲社会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为此,本研究将利用2018年8 — 9月在全国7个省份进行的“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抽样调查数据,对2 099名困境家庭儿童和666名对照普通儿童的心理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状况进行比较,从而为评估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需求,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民政部下达的《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划分标准,困境家庭儿童具体分为父母重度残疾或重病的儿童、父母长期服刑在押或强制戒毒的儿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四类[6]。本研究采用2018年8 — 9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的数据。该项目数据采用分段抽样方法进行抽样。首先在全国东、中、西部各抽取2个省份、东北地区抽取1个省份,在随机抽取的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陕西省、重庆市和辽宁省7个省份(直辖市)中分别随机抽取3个区县进行调查,每个区县随机调查4种困境家庭儿童共100名,每个省(直辖市)调查300名困境家庭儿童,拟调查2 100名困境家庭儿童,实际调查 2 099名困境家庭儿童。此外,本研究在抽中的区县随机抽取一定儿童作为对照(年龄、性别等特点与困境儿童匹配),共666人。纳入本研究的困境家庭儿童平均年龄9.85岁,其中男童1 111人(52.93 %),女童988人(47.07 %);对照普通儿童平均年龄9.79岁,其中男童365人(54.80 %),女童301人(45.20 %)。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入户面访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进入困境家庭和对照普通家庭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涵盖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儿童营养膳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问卷统一录入专业调查智能手机应用系统,在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和无他人干扰的情况下,由调查员指导被调查者填答。调查采用英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上世纪90年代编制的儿童“长处与困难量表”(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7](中文版)对儿童的心理困难和亲社会状况进行筛查。该量表在我国中的应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10]。6~9岁儿童采用SDQ(家长版),由儿童主要监护人根据儿童过去6个月的心理困难和亲社会状况填答;10~14岁儿童采用SDQ(自评版)由儿童自行填答。SDQ主干部分由25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按0、1、2分进行三级评分:0分为“不符合”,1分为“有点符合”,2分为“完全符合”。其中第7、11、14、21和25题反向计分。25个项目将测量儿童亲社会行为、多动、情绪、品行和同伴交往5个因子,每个因子得分为相应5个项目得分加总。多动、情绪、品行和同伴交往4个因子为困难因子,困难因子总分命名为困难总分。困难因子分和困难总分越高说明儿童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行为困难。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越好。SDQ另包含5个附加项目用以评估心理困难给儿童日常生活带来困扰的程度。5个项目按0~2分3级评分,其中“没有”或“轻微”为0分,“颇为”为1分,“非常”为2分,各项得分加总得到影响总分。影响总分越高说明困难给儿童带来的困扰越大。6~9岁、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7和0.716;6~9岁、10~14岁对照普通儿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73、0.704。根据已有文献[11],困难总分、情绪因子、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同伴交往因子、亲社会行为因子和影响总分被判定为异常的得分范围(括号外为6~9岁的异常标准,括号内为10~14岁的异常标准)分别为17~40(18~40)、5~10(6~10)、4~10(5~10)、8~10(7~10)、6~10、0~4(0~3)和2~10分,各指标内处于异常范围人数的所占比例为各指标的异常检出率。
1.3 统计分析
分析连续资料(各因子得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 ± 标准差(
$\bar x \pm s$ )”的形式描述,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两组的数据分布不具有方差齐性,则采用t ′检验;分类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的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是单向有序分类变量,则采用单向有序秩和检验(Matel-Haenszel 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2.0软件实现。选择α = 0.05作为检验水准,双侧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困境家庭儿童样本总量为2 099,6~9岁组1 052人,其中6岁组282人(26.8 %)、7岁组245人(25.3 %)、8岁组252人(24.0 %)、9岁组173人(26.0 %);男生546人(51.9 %),女生506人(48.1 %)。10~14岁组1 047人,其中10岁组176人(16.8 %)、11岁组1 87人(17.9 %)、12岁组207人(19.8 %)、13岁组194人(18.5 %)、14岁组283人(27.0 %);男生565人(54.0 %)、女生482人(46.0 %)。对照儿童样本总量为666人,其中6~9岁组340人,6岁组91人(26.8 %)、7岁组71人(20.9 %)、8岁组77人(22.6 %)、9岁组101人(29.7 %);男生178人(52.4 %)、女生162人(47.6 %)。10~14岁组326人,其中10岁组57人(17.5 %)、11岁组64人(19.6 %)、12岁组71人(21.8 %)、13岁组54人(16.6 %)、14岁组80人(24.5 %);男生187人(57.4 %)、女生139人(42.9 %)。结果表明,6~9岁和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的普通儿童性别和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个样本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衡可比。
2.2 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与亲社会行为及比较分析
2.2.1 6~9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与亲社会行为比较(表1)
表 1 对照组儿童与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6~9岁组)($\bar x \pm s$ )因子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亲社会行为因子 5.406 ± 2.583 5.246 ± 2.317 1.015 0.310 多动因子 3.777 ± 1.703 3.824 ± 1.665 – 0.456 0.648 情绪因子 1.774 ± 1.894 2.107 ± 1.977 – 2.796 < 0.01 品行因子 1.800 ± 1.200 1.930 ± 1.563 – 1.601 0.110 同伴交往因子 3.229 ± 1.337 3.449 ± 1.497 – 2.551 < 0.05 困难总分 10.665 ± 3.866 11.434 ± 4.680 – 3.021 < 0.01 影响总分 a 0.250 ± 1.078 0.458 ± 1.375 – 0.817 0.41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32人,困境家庭儿童为212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对照组为340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52人。 6~9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困难总分明显高于对照儿童(t = – 3.021,P < 0.01);困境家庭儿童情绪因子和同伴交往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9岁困境家庭儿童与对照儿童存在心理困难的比例,即6~9岁儿童家长认为儿童过去6个月存在包括情绪方面、注意力方面、行为方面、和别人相处方面的困难的比例分别为20.15 %(212/1 052)和9.41 %(3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504,P < 0.001)。影响总分在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与亲社会行为比较(表2)
表 2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10~14岁组)($\bar x \pm s$ )因子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亲社会行为因子 6.267 ± 2.252 5.570 ± 2.337 4.741 < 0.001 多动因子 2.856 ± 1.659 3.459 ± 1.691 – 5.645 < 0.001 情绪因子 1.371 ± 1.505 2.121 ± 1.987 – 7.246 < 0.001 品行因子 1.841 ± 1.255 2.214 ± 1.563 – 4.412 < 0.001 同伴交往因子 2.841 ± 1.416 3.352 ± 1.445 – 5.601 < 0.001 困难总分 8.908 ± 4.305 11.145 ± 5.019 – 7.865 < 0.001 影响总分 0.273 ± 0.899 0.454 ± 1.268 – 0.917 0.360 注:a 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44人,困境家庭儿童为335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为326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47人。 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困难总分明显高于对照儿童(t = – 7.865,P < 0.001);困境家庭儿童多动因子、情绪因子、品行因子和同伴交往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与对照儿童存在心理困难的比例分别为32.0 %(335/1 047)和13.5 %(4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571,P < 0.001)。影响总分在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 4.741,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与亲社会行为分性别比较
2.3.1 6~9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及亲社会行为问题的分性别比较(表3)
表 3 不同性别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6~9岁组)($\bar x \pm s$ )性别 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男 亲社会行为因子 5.140 ± 2.678 1 5.262 ± 2.273 7 – 0.544 0.587 多动因子 4.067 ± 1.732 4 3.896 ± 1.752 1 1.139 0.255 情绪因子 1.781 ± 2.017 5 2.013 ± 1.936 1 – 1.373 0.170 品行因子 1.910 ± 1.170 6 1.980 ± 1.577 8 – 0.630 0.529 同伴交往因子 3.298 ± 1.436 5 3.390 ± 1.463 9 – 0.734 0.463 困难总分 11.056 ± 4.131 6 11.278 ± 4.842 0 – 0.972 0.332 影响总分 0.368 ± 1.383 0.426 ± 1.284 – 0.178 0.859 女 亲社会行为因子 5.698 ± 2.449 7 5.229 ± 2.365 4 2.174 < 0.05 多动因子 3.457 ± 1.615 5 3.747 ± 1.564 2 – 2.039 < 0.05 情绪因子 1.766 ± 1.753 6 2.210 ± 2.017 7 – 2.701 < 0.01 品行因子 1.679 ± 1.224 2 1.876 ± 1.547 4 – 1.662 0.098 同伴交往因子 3.154 ± 1.218 8 3.512 ± 1.531 5 – 3.043 < 0.01 困难总分 10.056 ± 3.620 6 11.344 ± 4.697 7 – 3.502 < 0.01 影响总分 0.077 ± 0.277 4 0.490 ± 1.468 – 2.533 < 0.0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9人,女生为13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108人,女生为104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78人,女生为162 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546人,女生为506人。 除品行因子分无统计学意义外,6~9岁困境家庭女童多动因子、情绪因子、同伴交往因子、困难总分和影响总分明显高于对照普通女童,亲社会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女童(P < 0.05)。6~9岁困境家庭男童和对照男童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2 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及亲社会行为分性别比较(表4)
表 4 分性别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10~14岁组)($\bar x \pm s$ )性别 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男 亲社会行为因子 6.209 ± 2.176 2 5.630 ± 2.372 2 2.949 < 0.01 多动因子 2.813 ± 1.679 2 3.483 ± 1.646 6 – 4.802 < 0.001 情绪因子 1.251 ± 1.326 3 2.103 ± 2.081 0 – 6.516 < 0.001 品行因子 1.781 ± 1.231 3 2.211 ± 1.560 8 – 3.857 < 0.001 同伴交往因子 2.856 ± 1.338 2 3.329 ± 1.445 7 – 3.954 < 0.001 困难总分 8.700 ± 4.092 5 11.126 ± 5.073 9 – 6.597 < 0.001 影响总分 0.304 ± 0.926 1 0.589 ± 1.540 7 – 0.867 0.387 女 亲社会行为因子 6.345 ± 2.355 1 5.500 ± 2.294 6 3.804 < 0.001 多动因子 2.914 ± 1.635 1 3.430 ± 1.742 3 – 3.117 < 0.01 情绪因子 1.532 ± 1.708 0 2.143 ± 1.872 9 – 3.453 < 0.01 品行因子 1.921 ± 1.285 7 2.218 ± 1.567 7 – 2.278 < 0.05 同伴交往因子 2.820 ± 1.519 2 3.378 ± 1.445 7 – 3.959 < 0.001 困难总分 9.187 ± 4.575 6 11.168 ± 4.959 2 – 4.220 < 0.001 影响总分 0.238 ± 0.889 1 0.287 ± 0.788 7 – 0.260 0.79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男生为23 人,女生为21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185人,女生为150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87人,女生为139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565人,女生为482人。 10~14岁困境家庭男/女童多动、情绪、品行、同伴交往因子分及困难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男/女童,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男/女童(P < 0.05)。困境家庭男/女童的影响总分与对照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困境家庭儿童异常状况及其程度比较
依据SDQ对2个版本(自评版和家长版)量表得分提供的评分标准[11],可以将儿童在各因子上的表现区分为“正常”“可疑”“异常”三类。对6~9岁和10~14岁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的筛查结果进行单向有序秩和检验(Matel-Haenszel χ2检验),分析2组的筛查结果(正常、可疑和异常的构成比)是否相同。
2.4.1 6~9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异常状况比较(表5)
表 5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SDQ筛查结果比较(6~9岁组)因子 正常 可疑 异常 MatelHaenszel χ2 值 P 值 n % n % n % 困难总分 对照组 289 85.0 24 7.1 27 7.9 16.416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789 75.0 94 8.9 169 16.1 情绪因子 对照组 287 84.4 22 6.5 31 9.1 10.563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803 76.3 86 8.2 163 15.5 品行因子 对照组 262 77.1 44 12.9 34 10.0 3.355 0.067 困境家庭儿童 779 74.0 113 10.7 160 15.2 多动因子 对照组 324 95.3 10 2.9 6 18.0 0.196 0.658 困境家庭儿童 1 001 95.2 42 4.0 9 0.9 同伴交往因子 对照组 290 85.3 35 10.3 15 4.4 10.928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811 77.1 152 14.4 89 8.5 亲社会行为因子 对照组 167 49.1 61 17.9 112 32.9 3.785 0.052 困境家庭儿童 422 40.1 267 25.4 363 34.5 影响总分 对照组 29 90.6 2 6.3 1 3.1 1.653 0.199 困境家庭儿童 175 82.5 16 7.5 21 9.9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影响总分样本量为32人,困境家庭儿童影响总分样本量为212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对照组为340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52人. 6~9岁组困境家庭儿童情绪因子、同伴交往因子和困难总分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5 %(163/1 052)、8.5 %(89/1 052)、16.1 %(169/1 052),高于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4.2 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异常状况比较(表6)
表 6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SDQ量表筛查结果比较(10~14岁组)因子 正常 可疑 异常 MatelHaenszel χ2 值 P 值 n % n % n % 困难总分 对照组 288 88.3 24 7.4 14 4.3 26.546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786 75.1 131 12.5 130 12.4 情绪因子 对照组 308 94.5 11 3.4 7 2.1 17.070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901 86.1 69 6.6 77 7.4 品行因子 对照组 296 90.8 18 5.5 12 3.7 17.132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844 80.6 112 10.7 91 8.7 多动因子 对照组 320 95.1 12 3.7 4 1.2 9.938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935 89.3 73 7.0 39 3.7 同伴交往因子 对照组 294 90.2 20 6.1 12 3.7 16.357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837 79.9 125 11.9 85 8.1 亲社会行为因子 对照组 209 64.1 56 17.2 61 18.7 22.561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505 48.2 246 23.5 296 28.3 影响总分 对照组 39 88.6 2 4.5 3 6.8 1.287 0.257 困境家庭儿童 274 81.8 21 6.3 40 11.9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44人,困境家庭儿童为335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为326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47人. 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在情绪因子、品行因子、多动因子、同伴交往因子、亲社会行为因子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4 %(77/1 047)、8.7 %(91/1 047)、3.7 %(39/1 047)、8.1 %(85/1 047)、28.3 %(296/1 047)、12.4 %(130/1 047),均高于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 论
本研究利用SDQ对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儿童的心理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状况进行比较,发现6~9岁和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困难总分异常率分别为16.1 %和12.4 %,高于相应年龄的普通儿童,提示我国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普通儿童相比,6~9岁困境家庭儿童情绪因子和同伴交往因子得分较高,2个因子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1 %、8.5 %,提示此年龄段困境家庭儿童存在更普遍的负面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所有心理困难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提示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比同年龄段普通儿童表现出更多包括愤怒、焦虑等情绪方面和多动、偏执等行为方面的心理困难。困境家庭儿童在多个心理困难的发生风险较高,与困境家庭儿童缺少充分的家庭关爱照料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困境家庭儿童提供心理援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6~9岁困境家庭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品行因子得分均较低,且两组儿童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14岁组困境家庭儿童品行因子平均得分相比6~9岁有明显提高,且高于同年龄组对照儿童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这一差异在男、女童之间均存在。困境家庭儿童由于缺乏正确且充分的价值观引导,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不顺从、欺负同辈、撒谎、欺骗等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困境家庭儿童行为规范的引导教育工作。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异常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的心理困难因子数量比6~9岁组多,说明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困难程度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拉大,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更加普遍和复杂。困境家庭儿童随着年龄增加更能清晰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从而增加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普通儿童。青少年是个体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亲社会行为的良性发展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于童年时期,青少年阶段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行为问题需要受到重点关注。
分性别比较的结果发现,6~9岁困境家庭女童多个心理困难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儿童且影响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而2个组别男童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女童与男童相比更加弱势有关。10~14岁困境家庭儿童与普通儿童各因子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论是困境家庭男童还是女童,在多个心理困难方面都比普通男/女童存在更高的异常风险。基于困境家庭儿童心理状况的性别、年龄特点,研究认为应着重监测困境家庭女童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SDQ还没有适用于全国的常模,所以本研究没有将困境家庭儿童的结果与全国常模水平进行比较,仅与对照普通儿童结果进行对比。但目前所获结果仍提示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更加复杂,心理行为异常的发生率更高,需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表 1 对照组儿童与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6~9岁组)(
$\bar x \pm s$ )因子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亲社会行为因子 5.406 ± 2.583 5.246 ± 2.317 1.015 0.310 多动因子 3.777 ± 1.703 3.824 ± 1.665 – 0.456 0.648 情绪因子 1.774 ± 1.894 2.107 ± 1.977 – 2.796 < 0.01 品行因子 1.800 ± 1.200 1.930 ± 1.563 – 1.601 0.110 同伴交往因子 3.229 ± 1.337 3.449 ± 1.497 – 2.551 < 0.05 困难总分 10.665 ± 3.866 11.434 ± 4.680 – 3.021 < 0.01 影响总分 a 0.250 ± 1.078 0.458 ± 1.375 – 0.817 0.41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32人,困境家庭儿童为212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对照组为340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52人。 表 2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10~14岁组)(
$\bar x \pm s$ )因子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亲社会行为因子 6.267 ± 2.252 5.570 ± 2.337 4.741 < 0.001 多动因子 2.856 ± 1.659 3.459 ± 1.691 – 5.645 < 0.001 情绪因子 1.371 ± 1.505 2.121 ± 1.987 – 7.246 < 0.001 品行因子 1.841 ± 1.255 2.214 ± 1.563 – 4.412 < 0.001 同伴交往因子 2.841 ± 1.416 3.352 ± 1.445 – 5.601 < 0.001 困难总分 8.908 ± 4.305 11.145 ± 5.019 – 7.865 < 0.001 影响总分 0.273 ± 0.899 0.454 ± 1.268 – 0.917 0.360 注:a 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44人,困境家庭儿童为335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为326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47人。 表 3 不同性别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6~9岁组)(
$\bar x \pm s$ )性别 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男 亲社会行为因子 5.140 ± 2.678 1 5.262 ± 2.273 7 – 0.544 0.587 多动因子 4.067 ± 1.732 4 3.896 ± 1.752 1 1.139 0.255 情绪因子 1.781 ± 2.017 5 2.013 ± 1.936 1 – 1.373 0.170 品行因子 1.910 ± 1.170 6 1.980 ± 1.577 8 – 0.630 0.529 同伴交往因子 3.298 ± 1.436 5 3.390 ± 1.463 9 – 0.734 0.463 困难总分 11.056 ± 4.131 6 11.278 ± 4.842 0 – 0.972 0.332 影响总分 0.368 ± 1.383 0.426 ± 1.284 – 0.178 0.859 女 亲社会行为因子 5.698 ± 2.449 7 5.229 ± 2.365 4 2.174 < 0.05 多动因子 3.457 ± 1.615 5 3.747 ± 1.564 2 – 2.039 < 0.05 情绪因子 1.766 ± 1.753 6 2.210 ± 2.017 7 – 2.701 < 0.01 品行因子 1.679 ± 1.224 2 1.876 ± 1.547 4 – 1.662 0.098 同伴交往因子 3.154 ± 1.218 8 3.512 ± 1.531 5 – 3.043 < 0.01 困难总分 10.056 ± 3.620 6 11.344 ± 4.697 7 – 3.502 < 0.01 影响总分 0.077 ± 0.277 4 0.490 ± 1.468 – 2.533 < 0.0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9人,女生为13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108人,女生为104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78人,女生为162 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546人,女生为506人。 表 4 分性别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10~14岁组)(
$\bar x \pm s$ )性别 项目 对照组 困境家庭儿童 t/t′ 值 P 值 男 亲社会行为因子 6.209 ± 2.176 2 5.630 ± 2.372 2 2.949 < 0.01 多动因子 2.813 ± 1.679 2 3.483 ± 1.646 6 – 4.802 < 0.001 情绪因子 1.251 ± 1.326 3 2.103 ± 2.081 0 – 6.516 < 0.001 品行因子 1.781 ± 1.231 3 2.211 ± 1.560 8 – 3.857 < 0.001 同伴交往因子 2.856 ± 1.338 2 3.329 ± 1.445 7 – 3.954 < 0.001 困难总分 8.700 ± 4.092 5 11.126 ± 5.073 9 – 6.597 < 0.001 影响总分 0.304 ± 0.926 1 0.589 ± 1.540 7 – 0.867 0.387 女 亲社会行为因子 6.345 ± 2.355 1 5.500 ± 2.294 6 3.804 < 0.001 多动因子 2.914 ± 1.635 1 3.430 ± 1.742 3 – 3.117 < 0.01 情绪因子 1.532 ± 1.708 0 2.143 ± 1.872 9 – 3.453 < 0.01 品行因子 1.921 ± 1.285 7 2.218 ± 1.567 7 – 2.278 < 0.05 同伴交往因子 2.820 ± 1.519 2 3.378 ± 1.445 7 – 3.959 < 0.001 困难总分 9.187 ± 4.575 6 11.168 ± 4.959 2 – 4.220 < 0.001 影响总分 0.238 ± 0.889 1 0.287 ± 0.788 7 – 0.260 0.795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男生为23 人,女生为21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185人,女生为150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男生为187人,女生为139人,困境家庭儿童男生为565人,女生为482人。 表 5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SDQ筛查结果比较(6~9岁组)
因子 正常 可疑 异常 MatelHaenszel χ2 值 P 值 n % n % n % 困难总分 对照组 289 85.0 24 7.1 27 7.9 16.416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789 75.0 94 8.9 169 16.1 情绪因子 对照组 287 84.4 22 6.5 31 9.1 10.563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803 76.3 86 8.2 163 15.5 品行因子 对照组 262 77.1 44 12.9 34 10.0 3.355 0.067 困境家庭儿童 779 74.0 113 10.7 160 15.2 多动因子 对照组 324 95.3 10 2.9 6 18.0 0.196 0.658 困境家庭儿童 1 001 95.2 42 4.0 9 0.9 同伴交往因子 对照组 290 85.3 35 10.3 15 4.4 10.928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811 77.1 152 14.4 89 8.5 亲社会行为因子 对照组 167 49.1 61 17.9 112 32.9 3.785 0.052 困境家庭儿童 422 40.1 267 25.4 363 34.5 影响总分 对照组 29 90.6 2 6.3 1 3.1 1.653 0.199 困境家庭儿童 175 82.5 16 7.5 21 9.9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影响总分样本量为32人,困境家庭儿童影响总分样本量为212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对照组为340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52人. 表 6 对照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SDQ量表筛查结果比较(10~14岁组)
因子 正常 可疑 异常 MatelHaenszel χ2 值 P 值 n % n % n % 困难总分 对照组 288 88.3 24 7.4 14 4.3 26.546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786 75.1 131 12.5 130 12.4 情绪因子 对照组 308 94.5 11 3.4 7 2.1 17.070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901 86.1 69 6.6 77 7.4 品行因子 对照组 296 90.8 18 5.5 12 3.7 17.132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844 80.6 112 10.7 91 8.7 多动因子 对照组 320 95.1 12 3.7 4 1.2 9.938 < 0.01 困境家庭儿童 935 89.3 73 7.0 39 3.7 同伴交往因子 对照组 294 90.2 20 6.1 12 3.7 16.357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837 79.9 125 11.9 85 8.1 亲社会行为因子 对照组 209 64.1 56 17.2 61 18.7 22.561 < 0.001 困境家庭儿童 505 48.2 246 23.5 296 28.3 影响总分 对照组 39 88.6 2 4.5 3 6.8 1.287 0.257 困境家庭儿童 274 81.8 21 6.3 40 11.9 注:影响总分样本量为各组存在心理困难的儿童数,其中对照组为44人,困境家庭儿童为335人;其他指标的样本量为各组总体样本量,其中对照组为326人,困境家庭儿童组1 047人. -
[1] 武艳华, 周辉. 困境儿童的福利需求、救助不足与保护机制研究 —— 基于困境儿童的类型化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3): 59 – 66. DOI: 10.3969/j.issn.1671-623X.2018.03.008 [2] 满小欧, 王作宝. 从“传统福利”到“积极福利”: 我国困境儿童家庭支持福利体系构建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18(2): 173 – 178. [3] 满小欧, 曹海军. 农村社区10~1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保护性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11): 1537 – 1540. DOI: 10.11847/zgggws1119515 [4] 张耀庭. 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 学理论, 2018(11): 106 – 107 + 112. DOI: 10.3969/j.issn.1002-2589.2018.11.041 [5] 赵小燕, 邱云, 张芸, 等. 父爱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 2018, 34(11): 1009 – 1011 + 1026. [6] 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2013 – 06 – 26)[2019 – 4 – 2].http://www.mca.gov.cn/article/xw/tzgg/201306/20130615478862.shtml. [7] Goodman R.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a research note[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7, 38(5): 581 – 586. DOI: 10.1111/j.1469-7610.1997.tb01545.x
[8] 章晨晨, 凌宇, 肖晶, 等. 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自评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试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1): 8 – 11. [9] 刘书君, 黄颐, 邓先华, 等. 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的初步因子分析[J]. 华西医学, 2006(2): 295 – 296. DOI: 10.3969/j.issn.1002-0179.2006.02.044 [10] 杜亚松, 寇建华, 王秀玲, 等. 长处和困难问卷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6): 1419 – 1421. DOI: 10.3969/j.issn.1671-6981.2006.06.032 [11] Du YS, Kou JH, Coghill D. The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normative scores of the parent, teacher and self-report versions of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in China[J].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 2008, 2(1): 1 – 15. DOI: 10.1186/1753-2000-2-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曹李礼. 家庭不稳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 心理月刊. 2025(05): 17-20 . 百度学术
2. 穆跃瑄,杜本峰. 困境家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同伴质量和受欺凌经历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03): 206-21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109
- PDF下载量: 73
- 被引次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