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利用新型脊髓损伤(SCI)打击器制备大鼠挫伤型SC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为探究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发生机制及早期干预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ntrol组(对照组,20只)、Sham组(假手术组,40只)及SCI组(40只)。SCI组大鼠暴露T10节段并采用改进型Allen's法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T10节段但不实施脊髓撞击,Control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使用开放场地实验(BBB评分)评估伤前1 d及伤后1、3、7、14、21、28 d大鼠的运动功能。于伤前1 d及伤后14、21、28 d测定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WT),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SCI模型是否构建成功。 结果(1)3组大鼠伤后1、3、7、14、21、28 d的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CI组的BBB评分均低于Control组和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伤后1 d的BBB评分均为0分,伤后3、7、14、21、28 d呈上升趋势,且任意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大鼠伤前1 d后肢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21、28 d后肢MW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CI组大鼠后肢MWT均明显低于Control组和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大鼠伤前1 d及伤后14、21、28 d时的后肢MWT呈现先下降后回升趋势,伤后21和28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后肢MW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伤后14 d,HE染色可见脊髓胶质细胞大量浸润;伤后21 d胶质细胞大量分化增生;伤后28 d大量胶质纤维生成。 结论利用新型打击器建立的挫伤型SCI模型,具有数字化、稳定、标准化、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为SCI后NP形成的病理学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