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杨琳  蔡雨晗  李华
作者单位: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
摘    要: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POLECTNNB1、TP53突变,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有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TP53突变、ARID1A突变有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TCGA分型的替代分子分型ProMisE和Parra-Herran分子分型目前被临床用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治疗方案,但该分型与预后仍存在部分不匹配的病例,需要对该分型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

关 键 词:子宫内膜肿瘤  分子生物学  信号传导  基因  突变  
收稿时间:2021-03-21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