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证治特点探析
作者姓名:王哲  高利东  徐存  王保和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18ZX09734-002)。
摘    要: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 3 种脏腑证型,扩充了他病致悸的种类,心悸的通用药物被首次提出,历代效验方在方书中也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南宋时期,医家们受理学影响本经典、重求理,对心悸的病名和分类方式进行规范,发挥火热、脾胃气虚、血虚、气郁、痰浊等病机,并对心悸方剂进行精简,创立诸多名方,同时注重用药的次第问题,丰富了心悸的治法治则。纵观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部分用药存在古今变迁,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病机的理解及治法用药亦与当代不同,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 键 词:宋金元时期  心悸  中医  证治特点
收稿时间:2024-01-11
点击此处可从《天津中医药》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天津中医药》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