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表皮生长因子对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效率的影响
引用本文:王燕,陈燕玲,贲晓明,苗登顺.表皮生长因子对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效率的影响[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3):4475-4479.
作者姓名:王燕  陈燕玲  贲晓明  苗登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836)*;江苏省卫生厅重大项目(2004-04)*
摘    要: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高度黏附的成纤维样细胞,但也有研究显示处于非黏附状态的骨髓间质细胞也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骨髓中存在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7/12在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只,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表皮生长因子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109 L-1。收集第3代细胞,分别接种于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培养液中进行诱导。取30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平均分到两管中,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表皮生长因子,空白对照组加入普通完全培养基,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培养法,每天将非黏附骨髓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原来的皿中为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转移第1次定义PO1,第2次为PO2,依次类推,培养12 d终止。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结果,亚甲基蓝染色显示每皿细胞克隆的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区域占皿底面积的百分比及克隆数目。 结果:非黏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第4天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后,继续培养仍能够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增形成克隆;诱导后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无论是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还是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不断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且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PO1~PO5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形成的贴壁细胞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54倍,4.25倍,2.51倍,1.56倍,1.25倍,2.01倍;所产生的克隆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2倍,1.8倍,1.4倍,1.4倍,1.1倍。 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骨髓中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悬浮状态下增殖,明显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效率。

关 键 词: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Effects of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on colony-forming efficiency of non-adheren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