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髋臼内陷技术对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引用本文:张欣, 林文杰, 贺彬, 冯柏淋, 陈海聪, 钟环, 欧阳汉斌. 髋臼内陷技术对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医用生物力学, 2024, 39(3). doi: 10.16156/j.1004-7220.2024.03.007
作者姓名:张欣  林文杰  贺彬  冯柏淋  陈海聪  钟环  欧阳汉斌
作者单位:1.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广东湛江 524001;; 2. 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广东江门 529000
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启动基金(BJ201803),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竞争性分配项目(2021A05243),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FY23029)
摘    要:目的 探讨髋臼内陷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 获取1名成人单侧DDH患者双侧髋关节CT图像数据,进一步构建患侧半骨盆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臼杯不同内陷水平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原位组和不同水平内移组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在模拟拔出试验中,原位组最大抗拔出载荷强度为1 166 N;相比原位组,4 mm和8 mm内移组抗拔出载荷强度分别增加了45.8%和57.1%;原位组髋臼假体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臼杯-骨界面最大微动为166.4μm,内移4 mm及8 mm组相对原位组分别减少了46.2%和62.1%。对于臼杯植入后髋臼周围即刻应力分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原位组髋臼周围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均最小,平均应力随内移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内移4 mm组峰值应力最高。结论 相较原位植入假体,髋臼内陷技术可以提高假体初始稳定性,稳定性和内移程度成正比。但内移程度不足导致骨覆盖面积不足时,臼杯-骨界面边缘应力显著增加,可能会导致假体相关并发症风险的升高。

关 键 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关节置换  髋臼内陷  有限元分析  
收稿时间:2023-11-24
修稿时间:2023-12-20
点击此处可从《医用生物力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医用生物力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