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圆利针伞形刺结合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灸时-灸效相关性研究
引用本文:张慧杰,张明明,丁戊坤,栾仲秋,盛紫阳,毕述鹏,宋立群,吴建丽.圆利针伞形刺结合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灸时-灸效相关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8):33-37.
作者姓名:张慧杰  张明明  丁戊坤  栾仲秋  盛紫阳  毕述鹏  宋立群  吴建丽
作者单位: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82105030;
摘    要:目的:探讨圆利针伞形刺结合不同灸时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最佳施灸时间的筛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按照灸时不同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5例。圆利针伞形刺,隔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 d。于大椎穴至腰俞穴区施行长蛇灸1次,施灸时长分别为30 min、45 min和60 min,每周1次,共治疗4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指地距离(FFD)、腰背肌耐力、血清P物质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治疗前,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A组,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A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B组85....

关 键 词:非特异性下腰痛  长蛇灸  圆利针伞形刺  灸时  灸效
点击此处可从《针灸临床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针灸临床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