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危人群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改变的时间关系
作者姓名:陈苗苗  蔡宁  马嘉  袁援生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360147);云南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 (2016FB125).
摘    要:目的 观察视网膜光阈值波动(LTF)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危人群中发生改变的时间关系和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 方法 纵向队列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且具有POAG高危因素者319例(319只眼)以及正常健康者50名(5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高危因素者每6个月、对照受检者每12个月行视野、OCT检查。POAG确诊标准:OCT检查出现垂直C/D≥0.6;视野检查出现早期缺损表现,依据青光眼视野损伤GSS2定量分级标准,中心视野的平均缺损及模式标准差超过临界区为视野早期缺损;检查结果具有连续可重复性。以未出现视野缺损和C/D≥0.6,符合可靠性指标并去除学习效应的第1次视野、OCT检查结果作为基线;当第1次达到POAG确诊标准时记录为转点,同时纳入POAG早期组并结束随访。末次随访后取检查数据以年为单位进行分段统计。观察POAG早期组、对照组受检者随访期间LTF及RNFL、GCC厚度变化规律,比较各时间段丢失速率和变化率,评估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时间段相关因素对POAG的预测价值,以及敏感性。 结果 319例319只眼中,进入转点67例67只眼(POAG早期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POAG早期组、对照组受检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6、6.4年。转点时,POAG早期组患者平均RNFL、GCC厚度分别为(79.05±8.09)、(71.58±8.41 )μm,平均LTF为(−6.05±7.02) dB;对照组受检者平均RNFL、GCC厚度分别为(93.49±6.24)、(79.72±6.32)μm,平均LTF为(−0.31±0.58) dB。两组受检者平均LTF以及RNFL、GCC厚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7、−10.42、−5.60 , P <0.001)。POAG早期组患者RNFL、GCC厚度以及LTF的AUC随时间推移增大,敏感性逐渐增高。转点前5年至转点,RNFL厚度的AUC分别为0.15、0.65、0.71、0.77、0.85、0.92,敏感性分别为20%、56%、61%、65%、70%、76%;GCC厚度的AUC分别为0.12、0.53、0.69、0.74、0.82、0.90,敏感性分别为14%、53%、69%、74%、82%、90%;LTF的AUC分别为0.10、0.21、0.33、0.75、0.86、0.91,敏感性分别为7%、17%、44%、65%、78%、87%。 结论 POAG出现结构性损伤的最早时间为确诊前4年,同期RNFL诊断敏感性优于GCC、LTF;POAG出现视功能损伤最早时间在确诊前2年,同期LTF诊断敏感性度优于RNFL、GCC。

关 键 词:青光眼,开角型/诊断   视网膜光阈值波动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   时间关系
收稿时间:2018-04-18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陈苗苗,蔡宁,马嘉,袁援生.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J].眼科新进展,2018(9):842-846.
[2]、赵炜,陈萍.角膜中央厚度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J].国际眼科杂志,2009,9(4):712-714.
[3]、林翔,李瑞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光阈值改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4,4(6):1114-1116.
[4]、徐丽娟,Nitter TA,梁远波,金雁南,刘旭,周阳,瞿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检测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意义[J].眼科,2015(1):26-30,35.
[5]、马英慧,张铁民,齐建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关系[J].眼科新进展,2013,33(7):673-676.
[6]、戈严.OCT测量正常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081-1084.
[7]、尹金福,吴玲玲,吴仁毅,苏兆安,裘文娅,潘青,杨建琴,张恒义,王冶波.合并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81-84.
[8]、王伟伟,王怀洲,霍妍佼,李猛.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检测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4):355-361.
[9]、吕大光 申浩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与视野...[J].中华眼科杂志,1990,26(4):205-208.
[10]、王丽娜,杨柳,瞿远珍.帕金森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改变[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5):978-980.
[11]、罗毅,祁勇军,赵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5(11):1054-1056.
[12]、曹农 吴振中.早期开角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长期波动与昼夜眼压波动关系[J].眼科研究,1990,8(4):223-226.
[13]、潘艳杰王保君,张海涛杨华周朝元,牛珊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以及在青光眼诊断中的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3(9):000-843-846.
[14]、李媚,刘杏,黄晶晶,钟毅敏,肖辉,郑小萍,曾阳发,王涛.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6).
[15]、李嘉丽,旷琳,李国彦.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的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4,12(1):19-21.
[16]、李莉,李敏.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6(3):271-274.
[17]、丁琦,杨蕾,严良,陆豪,张红英,熊毅.OCT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光敏感度相关性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7,27(5):366-368.
[18]、刘小力,艾风荣.应用GDx VCC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J].眼科新进展,2008,28(2):131-133.
[19]、丁琦,陆豪,严良,杨蕾,张红英,熊毅.OCT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14(4):355-356,I0001.
[20]、赵军,胡连娜,赵宏伟,肖静,高付林,郑红英.频域-OCT观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临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4(10):968-97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