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引用本文:杨新春,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9,13(1).
作者姓名:杨新春  陈新
作者单位: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100020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摘    要: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各种心脏病的主要死因.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Ⅲ级以上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超过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长久以来,人们更多关注于CHF的心肌舒缩功能,其传导性的改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有关机制也未得到阐明.直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发表,证明CRT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也因此修改了心力衰竭的治疗指南,将CRT治疗心力衰竭的适应证上升为Ⅰ类,CRT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Mechanism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