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在脑动脉3D打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姓名:李冠  王金宝  陈欣桐  黄伟  刘文源  曹东兵  邹明宇
作者单位: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210002;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辽宁,110016;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战)创伤救治中心实验室,辽宁,1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数据在脑动脉3D打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将临床拟行脑动脉3D打印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常规剂量CT扫描方案):120kVp,350mA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B组(低剂量CT扫描方案):80kVp,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2组对比剂浓度均为350mgI/mL。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来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CTDICOM数据客观评价指标及2组方案完成3D打印产物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CT辐射剂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辐射剂量[(1.30±0.47)mSv]较A组[(4.15±0.62)mSv]减少约68.7%。2组脑动脉3D打印结果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TDICOM数据客观评价指标:A组的背景噪声(BN)明显高于B组(P=0.000),而A组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均低于B组(P=0.000)。结论:采用80kVp、ATCM技术及ASIR算法的数据行脑动脉3D打印,在保证3D打印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关 键 词:3D打印  脑动脉  辐射剂量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