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逐步判别法分析辛味中药挥发油“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因素 |
| |
作者姓名: | 杨文国 朱学敏 吴凤烨 董昀菲 溪江安 陈思颖 陈军 |
| |
作者单位: |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HT-1-15);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ZX2016D1);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项目(JKLPSE20180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1591);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810315027Z);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1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优势学科专项培育基金项目(2017) |
| |
摘 要: |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性。方法选择不同"四气"药性的20味辛味挥发油开展配对比较,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GC-MS分析成分后,通过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考察其透皮促渗能力,根据研究结果运用逐步判别法和方差分析法遴选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能力排序为热性温性寒凉。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药性趋于温热性,促渗能力越大。相反,不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或者含量少,药性趋于寒凉性,促渗能力较小。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能力存在"四气"药性-成分类别-促渗能力的关联性,挥发油所含的倍半萜类成分可能是和"四气"药性及促渗能力相关性最大的化学成分。
|
关 键 词: | 辛味中药挥发油 热性 透皮促渗 倍半萜 逐步判别法 |
收稿时间: | 2019-05-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草药》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草药》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