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针刺对慢性肌筋膜疼痛(MPS)模型大鼠痛阈值的影响,分析针刺治疗MPS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是否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有关。方法 随机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MPS组、阳陵泉(GB34)组和肌筋膜触发点(MTrPs)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喂养,MPS组、GB34组和MTrPs组采用钝性打击SD大鼠左侧腓肠肌结合离心运动的方式建立MPS模型,期间对大鼠进行8周造模干预和4周的恢复期。造模完成后,分别对GB34组和MTrPs组大鼠左下肢阳陵泉穴和触发点进行电针干预,电流强度以大鼠左下肢轻微震颤为宜,留针15min, 1次/d,连续7d。结果 MPS组大鼠腓肠肌形态发生改变,病理横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肌纤维,纵切面可见粗细相间的梭形肌纤维。针刺治疗可提高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并降低MTrPs周围损伤肌纤维中ERK、p-ERK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此外,治疗后MTrPs周围炎性细胞减少,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降低。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针刺触发点效果优于传统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