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机制
引用本文:杨竹青,郭敏,王晓鸽,刘镇亚,杨天闯,姚翠翠,王璐,李合国.基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5):711-716.
作者姓名:杨竹青  郭敏  王晓鸽  刘镇亚  杨天闯  姚翠翠  王璐  李合国
作者单位: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104776);
摘    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关 键 词: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论  上焦      发病机制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