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BMI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引用本文:郭兰伟,李霓,王刚,苏凯,李放,杨琳,任建松,昌盛,陈朔华,吴寿岭,赫捷,代敏.BMI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3):231-236.
作者姓名:郭兰伟  李霓  王刚  苏凯  李放  杨琳  任建松  昌盛  陈朔华  吴寿岭  赫捷  代敏
作者单位: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开滦总医院肿瘤科;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开滦总医院肿瘤科;开滦总医院肿瘤科;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
摘    要:目的利用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探讨BMI与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性及其强度。方法采用2006年开滦集团体检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人口学、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信息).通过主动和被动随访相结合方式,收集肿瘤发病、死亡等结局信息。排除随访时问<1年的新发病例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低体重、超重和肥胖与肿瘤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调整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和HBsAg(仅在肝癌中调整):对男性肺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分别按吸烟、HBsAg和绝经状态分层后纳入模型重新分析。结果至2011年12月31 Et,随访人群纳入队列133 273人,其中男性106 630人(80.0l%)、女性26 643人(19.99%),共随访570 531.02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28年。男性低体重(BMI<18.5kg/m2)2 387人(2.24%),正常体重(BMI 18.5~23.9 kg/m2)45 090人(42.29%),超重(BMI 24.0-27.9 kg/m2)43 774人(41.05%),肥胖(BMI≥28.0 kg/m2)15 379人(14.42%);女性低体重858人(3.22%),正常体重14 037人(52.69%),超重8 507人(31.93%),肥胖3 241人(12.16%)。共收集肿瘤新发病例1 647例,其中男性1 348例,女性299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男性低体重者胃癌(a//R=3.82,95%CI:1.97。7.38)和肝癌(棚月=3.00,95%C1:1.36~6.65)的发病风险增加;男性肥胖(aHR=2.75,95%C1:1.25.6.06)和超重(a//R=1.98,95%CI:1.03,3.82)者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男性膀胱癌病例中,超重为保护性因素(aHR=0.44,95%CI:0.23-0,84);男性肺癌病例中,超重和肥胖均为保护性因素(超重:aHR=0.59,95%Cl:O.46一O.76;肥胖:aHR=0.64,95%CI:O.44。O.92)。而较之体重正常女性,女性肥胖者乳腺癌(aHR=1.86,95%C1:1.05~3.31)的发病风险增加:分层分析显示:刘‘于男性肺癌,超重对不吸烟者和吸烟者均起保护作用(小吸烟者:aHR=0.50,95%C1:O.35-0.72;吸烟者:aHR=0.70,95%CI:0.50一O.98),肥胖仅对男性不吸烟者起保护作用(a//R=0 57,95%CI:O.33~O.97),而男性吸烟者与肺癌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关性(aHR=0.72,95%C1:0.43~1.21)。按女性绝经状态分层后,肥胖增加了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aHR=1.97,95%CI:1.01~3.82),而与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因肿瘤不同而存在差异。低体重与男性胃癌和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肥胖与男性结肠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而超重可能刘‘于男性肺癌和膀胱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肥胖可能对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

关 键 词:体重指数  恶性肿瘤  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
收稿时间:2013/11/12 0:00:00
修稿时间:2012/6/12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