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 |
| |
作者姓名: | 张钰 陈跃国 夏英杰 杨红玉 |
| |
作者单位: | Zhang Yu, Chen Yueguo, Xia Yingjie, Yang Hongyu |
| |
摘 要: |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术后视功能下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患者13例(16眼),分为远视组(11眼)和近视组(5眼)。对术前及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SE)及散光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角膜地形图指数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远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22和0.09(logMAR)(Z=-1.732,P<0.05),术后9眼UCVA≤0.3,5眼UCVA≤0(logMAR);仅1眼BCVA下降1行,其余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2行;术前平均SE为(+2.63±1.69)D,平均散光值为(-1.45±0.90)D,术后两者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5,P<0.01;t=-2.359,P<0.05)。远视组术后5眼SE≤±0.50 D,9眼SE≤±1.00 D;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角膜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及角膜像差系数(ABR)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8、-2.135、-1.827,P<0.05)。近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09(logMAR)(Z=-1.863,P<0.05),术后5眼UCVA≤0.3(logMAR),2眼UCVA≤0(logMAR);所有眼BCVA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行;术前平均SE为(-3.63±2.26)D,平均散光值为(-1.55±0.70)D,术后两者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9、-3.143,P<0.05)。近视组术后2眼SE≤±0.50 D,5眼SE≤±1.00 D;术后ISV和IHA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7、-1.827,P<0.05)。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光学区偏小及偏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1年2眼有环形haze,BCVA并未下降。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合并光学区偏小和(或)偏心安全、有效。
|
关 键 词: | 角膜地形图 角膜切开术 放射状 屈光不正 丝裂霉素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