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8个突变位点的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刘松梅 周新 李霞 郑芳 秦汉 蔡春林 |
| |
作者单位: | 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2.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
| |
基金项目: | 武汉市攻关课题资助项目(No.20016009107) |
| |
摘 要: |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tRNALeu(UUR)基因及其相邻的ND1基因8个位点的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对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7名健康对照的mtDNA的3243、3256、3290、3316、3394、3421、3426、3460和3593共9个已报道的突变位点同时进行筛选,并采用测序、反向斑点杂交和基因芯片进行方法学比较和确证,对检出的突变位点采用DNASTAR和Antherpro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检出3316(G→A)突变5例(2.9%),其中2例为多个位点突变:1例伴随3256(C→T)和3688(G→C),另1例伴随3606(A→G);3394(T→C)突变4例(2.3%),3593(T→C)、3290(T→C)和3618(T→C)突变各1例(0.6%);其中3606(A→G)、3618(T→C)和3688(G→C)为新突变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DQ092356;对照组只检出3316(G→A)突变1例(0.5%)。两组间仅3394(T→C)突变率差异显著(P<0.05)。以上8个突变位点的测序、反向斑点杂交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3606(A→G)为Leu的无意义突变,3618(T→C)为Phe的无意义突变,3688(G→C)为有意义突变,Ala→Pro,导致ND1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结论:线粒体DNAND1基因3316(G→A)突变伴随3688(G→C)突变,3394(T→C)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
|
关 键 词: | DNA 线粒体 突变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
文章编号: | 1000-4718(2006)03-0586-06 |
收稿时间: | 2004-06-30 |
修稿时间: | 2004-06-302005-10-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