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机器人辅助下膝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分析和早期临床疗效
作者姓名:杨涛  薛华明  马童  文涛  薛龙  雷雪枫  冀家中  张文正  涂意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关节外科,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21Y11911600);上海市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科研项目(YPM202304)
摘    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RAUKA)与传统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和假体位置。方法 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UKA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AUKA组32例(32膝),按照年龄、性别及术肢侧别等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传统UKA术的32例病人(32膝)纳入传统UKA组。RAUKA组男7例,女25例,年龄为(69.2±6.1)岁。传统UKA组男6例,女26例,年龄为(68.9±5.8)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遗忘(FJS)评分等,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A角)、股骨假体屈伸角(B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胫骨假体后倾角(F角)、假体偏离总体评分及胫股角(FTA)、髋膝踝角(HKA)及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等。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3.8±1.3)个月,RAUKA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截骨时间长于传统UKA组。两组术后的A角及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KA组的假体总偏离评分显著优于传统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角、F角、FTA、HKA、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及KSS、VAS、FJ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RAUKA相较传统UKA具有术后假体位置更精准、术后下肢力线矫正优良率更高的优势,传统UKA在手术时间方面优于RAUKA。RAUK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随访。

关 键 词: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膝单髁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假体位置  下肢力线
收稿时间:2024-01-03
点击此处可从《骨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骨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