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线粒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脏损害病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姓名:陈春华  赵义刚  宋红美  史新英  陈淑勉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检验科,833200
摘    要:
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及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肝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原理测定12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m-AST,并计算m-ASTAST。结果3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m-AST8.0±1.5U/L,肝脏疾病患者发病时,血清m—AST:急性肝炎组121.3±40.1U/L,慢性肝炎组40.1±27.8U/L.酒精性肝炎组35.3±11.5U/L,肝硬化组15.8±11.7U/L,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治疗两周后血清m—AST水半急性肝炎组28.3±13.7U/L,慢性肝炎组27.5±20.3U/L,酒精性肝炎组10.3±5.18U/L,肝硬化组13.7±12.3U/L,病情好转者血清m—AST下降明显,而慢性肝病者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动态监测m-AST及m—ASW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的坏死程度进行评估并判断疾病的发展,鉴别急、慢性肝脏疾病。

关 键 词:同工酶  线粒体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损害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