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前额叶皮质区突触素及突触后致密物-95表达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董军涛 郑修元 林阳阳 燕铁斌 何晓阔 赵敬璞 录欣欣 |
| |
作者单位: | 510120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董军涛、郑修元、林阳阳、燕铁斌、赵敬璞、录欣欣);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何晓阔)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1863) |
| |
摘 要: | 目的 研究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及前额叶皮质区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的方法制作V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但不阻断颈总动脉。造模成功1周后,自主运动组大鼠在跑轮上自由运动,每日270m;强迫运动组在电动跑轮上行强迫运动,每日270m;功能性电刺激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模拟大鼠前肢在跑轮上行走时的动作,按9m/min的速度每日运动3次,每次10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成功后置于笼中自由活动。5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3周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后即刻取大鼠前额叶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突触素、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 结果 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新奇事物认知指数分别为(0.65±0.15)、(0.59±0.12)和(0.62±0.14),较模型组的(0.45±0.13)均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PSD-95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5)、(0.95±0.15)和(1.06±0.09),较模型组的(0.58±0.15)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机制是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前额叶皮质区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但对突触素的表达影响不大。
|
关 键 词: | 血管性痴呆; 运动训练; 学习记忆; 突触素; 突触后致密物-95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