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监测凝血纤溶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王洪刚,孙希彩,张振,庄文贞,薛海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监测凝血纤溶标记物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7).
作者姓名:王洪刚  孙希彩  张振  庄文贞  薛海斌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监测凝血纤溶标记物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植入鞘管前、电生理检查后、射频消融后、射频消融术后24h测定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DD水平自植入鞘管后即开始上升,射频消融术后达峰值,术后24h仍处于较高水平;TAT自植入鞘管后开始升高,电生理检查后达高峰,射频消融后逐渐下降,术后24h仍高于正常水平;vWF自植入鞘管后开始升高,射频消融术后达峰值,较前均明显升高,术后24h仍高于正常水平。TAT、vWF及DD在射频消融前后的改变量与射频消融的总放电次数、总放电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关联。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穿刺开始到射频消融术后24h均存在血栓的风险,从穿刺开始即应采取抗凝的措施,以预防血栓形成。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