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核素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
| |
作者姓名: | 赵艳霞 宋爱琴 王玲珍 李学荣 孙立荣 马超 |
| |
作者单位: | 作者单位: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 山东 青岛 266003;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 200092 |
| |
基金项目: | 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12-1-3-2-(5)-nsh] |
| |
摘 要: | ![]() 目的 应用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全身骨髓显影特点,探讨其在再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45例再障患儿(再障组)及15名对照组进行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99mTc-硫胶体注射放射剂量10~15 MBq/kg,分析骨髓核素显像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不同类型再障患儿骨髓显像特点和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再障组45例骨髓显像中活性减低33例(73.3%,包括0级11例、1级22例),表现为全身骨髓显像有不同程度受抑,其特点是全身骨髓显影不良、显影骨髓总量减少;2级12例(26.7%),骨髓活性正常。45例再障组临床诊断为急性再障(SAA)组19例、慢性再障(CAA)组26例,其中SAA组骨髓显像表现为中央+外周骨髓均抑制者15例,仅中央骨髓抑制2例;CAA组中央+外周骨髓均抑制6例,仅中央周骨髓抑制6例,仅外周抑制4例;两组骨髓显像抑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37,P<0.05);提示慢性再障骨髓显像受抑程度较轻,可仅有中央或外周骨髓的抑制并多存在灶状增生。对再障患儿骨髓显像与早期治疗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不同骨髓显像分级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P<0.05),骨髓显像0级组有效率为36.3%,较1级组、2级组(77.3%、83.4%)疗效差。结论 全身骨髓显影不良、显影骨髓总量减少及显像特点有助于对儿童再障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骨髓显像与临床转归和预后关系仍需进一步扩大病例研究。
|
关 键 词: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骨髓 放射性核素显像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