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究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
引用本文:白婕,王伟峰,毛广敏,张军,杨波,董昌盛,龚华.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究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5):153-161.
作者姓名:白婕  王伟峰  毛广敏  张军  杨波  董昌盛  龚华
作者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1203;2.上海健康医学院 附属周浦医院,上海 201318;3.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4064);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杏林青年学者项目(RC-2017-02-02);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领先人才培养项目(PWRI2021-10)
摘    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 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 ⅡA、CPT及LUT(0、4、8 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 ⅡA(0、4、8、16 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 ⅡA组的半抑制浓度(IC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 Ⅱ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 Ⅱ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关 键 词:丹参  膀胱癌(BC)  网络药理学  丹参酮ⅡA  体外细胞实验
收稿时间:2022/2/18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