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与上气道结构变化 |
| |
作者姓名: | 雷杰 肖遥 罗茂璇 徐晓梅 |
| |
作者单位: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西南医科大学 口腔颌面修复重建与再生实验室,四川 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西南医科大学 口腔颌面修复重建与再生实验室,四川 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西南医科大学 口腔颌面修复重建与再生实验室,四川 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西南医科大学 口腔颌面修复重建与再生实验室,四川 泸州646000 |
|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8ZB0642); 西南医科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4QN-023) |
| |
摘 要: |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总)、鼻咽体积(V鼻)、腭咽体积(V腭)、舌咽体积(V舌)、喉咽体积(V喉)、口咽体积(V口)、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总、V舌、V口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鼻、V腭、V喉、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鼻、V喉、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总、V舌、V腭、V口、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
关 键 词: | 骨性Ⅱ类高角 拔牙矫治 髁突 上气道 |
收稿时间: | 2019-10-08 |
修稿时间: | 2019-11-25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口腔医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口腔医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