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
| |
引用本文: | 李元辉,管生,徐浩文,郭新宾,权涛,刘朝,王子博,李冬冬. 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2) |
| |
作者姓名: | 李元辉 管生 徐浩文 郭新宾 权涛 刘朝 王子博 李冬冬 |
| |
作者单位: |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 |
| |
摘 要: | ![]()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
关 键 词: |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the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 |
Abstract: | ![]()
|
| |
Keywords: |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risk factor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