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获得性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陈松,高悠水,周祖彬,孙玉强,张长青.获得性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35(1):21-23.
作者姓名:陈松  高悠水  周祖彬  孙玉强  张长青
作者单位:陈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 高悠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 周祖彬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 孙玉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 张长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
摘    要:获得性异位骨化(AHo)多由严重创伤、战伤、神经系统损伤、烧伤、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引起。软组织内形成AH0会引起疼痛、邻近关节活动障碍,是导致上述损伤预后不满意最常见原因之一。虽然临床报道采用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NSAID)、放射治疗等可降低AHO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但近年来相悖的研究结论不断出现,其有效性和Il盏床价值需进一步商榷。NSAID和放射治疗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AH0发病机制仍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发现,AHO发生至少取决于3个因素作为基础,即AH0发生所需的前体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局部微环境;AHO动物模型和遗传性异位骨化(GHO)研究进展也为该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关 键 词:获得性异位骨化  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  发病机制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