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手腕部DCE-MRI评价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价值
作者姓名:周建立  陆蓬  陈江津  杨成  胡燕  余成新
作者单位:443003湖北,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周建立、陆蓬、陈江津、杨成、胡燕、余成新);253000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周建立)
摘    要:【摘要】目的:探讨手腕部动态增强MRI评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26例早期RA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4周时均行手腕部DCE-MRI检查。在增厚的滑膜或血管翳处选取感兴趣区,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增强率(REE)和最大灌注斜率(SSmax)。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分析治疗前后REE和SSmax与DAS-28的相关性。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将治疗后患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组,比较两组间SSmax、REE及DAS-28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6例患者(100%)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血管翳生成,18例(69.2%)出现骨髓水肿征象,3例(11.5%)可见腱鞘炎。治疗后滑膜的REE、SSmax值及DAS-2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4.66±1.30 vs 3.21±0.83;6.26±1.61 vs 4.18±1.16;4.58±1.34 vs 3.80±0.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CE-MRI显示,15例患者的灌注曲线呈速升-平台型,但信号强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例患者为缓升型。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的REE、SSmax和DAS-28(3.53±0.89 vs 2.79±0.54,4.82±1.10 vs 3.30±0.45,3.34±0.93 vs 2.99±0.44)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手腕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确定临床分期和评估疗效,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

关 键 词:手腕部   类风湿性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点击此处可从《放射学实践》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放射学实践》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