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术后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临床特征分析 |
| |
引用本文: | 秦凯迪,童仕伦,郑勇斌,李盛波,孙伟,肖高春,郝志楠,宋丹,肖旷. 胃肠道术后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临床特征分析[J]. 腹部外科, 2015, 28(3) |
| |
作者姓名: | 秦凯迪 童仕伦 郑勇斌 李盛波 孙伟 肖高春 郝志楠 宋丹 肖旷 |
| |
作者单位: |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武汉,430060 2.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胃肠外科 3.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手术后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的相关临床特征,探讨隐性肠瘘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腹腔引流物的性状分为显性肠瘘组(n=50)、隐性肠瘘组(n=30),对比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原发病的手术部位、病人的合并疾病、病人的肠瘘相关临床症状、肠瘘后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方式、病情转归、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探讨、分析隐性肠瘘独特的临床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结果 隐性肠瘘组与显性肠瘘组在性别、年龄和原发病的手术部位、合并疾病以及肠瘘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淀粉酶、血胆红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心静脉压、尿比重、红细胞压积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两组病人影像学检查及引流物中淀粉酶[(3 988.0±1 912.0) U/L与(105.2±49.3) U/L]、胆红素[(220.4±122.0)μmol/L与(69.1±40.3)μmol/L]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肠瘘组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出现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2例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病人均痊愈;隐性肠瘘组病人初期均保守治疗,其中4例在治疗过程中转化为显性肠瘘,二期行手术治疗,2例后期分别出现DIC、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病人均痊愈.隐性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13±8)d]明显短于显性肠瘘病人[(27±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性肠瘘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分型与显性肠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可转化为显性肠瘘,具有独特的临床特性与转归,在临床上需特别重视.
|
关 键 词: | 胃肠道手术 隐性肠瘘 显性肠瘘 临床特征 |
Clinical features of dominant intestinal fistula and recessive intestinal fistula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Recessive intestinal fistula Dominant intestinal fistula Clinical features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