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赵冠宇 辛蕊华 仇正英 石磊 王瑞琼 邵晶 杜丽东 吴国泰 |
| |
作者单位: |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 |
| |
基金项目: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JR10RA317);甘肃省中医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ZYZX-2020-20);甘肃省中医药科研立项课题资助项目(GZK-2019-23);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2JR5RA041, 23YFNA0010);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21-1-159, 2022-RC-21) |
| |
摘 要: | 目的:研究乌梅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乌梅丸低剂量组、乌梅丸高剂量组,每组8只。自由饮用2% DSS复制UC小鼠模型,造模同时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7 d。期间观察记录小鼠状态、体重、便血情况和粪便性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血液、处死小鼠,摘取完整结肠,收集粪便,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和肝、肾损伤;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 AB-Pas)染色观察结肠杯状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IL-6、IL-10、TNF-α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P65、P65蛋白表达,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便血,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结肠表面明显损伤,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且杯状细胞流失,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al score, HS)升高,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小鼠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菌群构成改变。与模型组相比,两个剂量乌梅丸均能延缓小鼠体重下降,缓解便血症状,降低DAI评分,抑制小鼠结肠缩短,缓解结肠表面损伤,减少杯状细胞流失(P < 0.05, P < 0.01),降低CMDI、HS评分,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6、TNF-α水平,抑制结肠P65磷酸化;乌梅丸高剂量(Wumei Wan, high-dose, WMW H)组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IL-10表达升高,各组小鼠均未出现肝肾损伤。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减少,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梭状芽孢杆菌丰度减少,Muribaculacea丰度增加。结论:乌梅丸能减轻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和调控肠道菌群有关。
|
关 键 词: | 乌梅丸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
收稿时间: | 2023-11-09 |
修稿时间: | 2024-01-17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