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分子机制
引用本文:顾阳春,张照辉,梁莉,王墨培,马力文,贾廷珍,张淑兰.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分子机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2):211-214.
作者姓名:顾阳春  张照辉  梁莉  王墨培  马力文  贾廷珍  张淑兰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基金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09-03)
摘    要:放射性肠炎是盆腔部位肿瘤放射治疗常伴有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以放射性直肠炎和结肠炎多见,偶见于辐射事故受大剂量照射致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如果小肠处于照射野内,也可导致放射性小肠炎.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于开始放射治疗的1~2周后,主要表现为肠蠕动增强、肠痉挛,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便血等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炎则出现于放疗结束后数月乃至数年,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肠腔狭窄引起排便困难和不全肠梗阻等征象,甚至瘘管形成.

收稿时间:2012/7/18 0:00:00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