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作者姓名:冉宇  白春晓  刘楚吟  赵学千  龙水文  覃昌龙  李忠泽  张超  贾育松  陈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伤科一区,北京市 1007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9301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1603638),项目负责人:陈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22921),项目负责人:陈江;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陈江
摘    要:文题释义:Mobi-C人工间盘:第二代非限制性人工颈椎间盘,由上下两端板及中间人工髓核构成,上下终板有横向排列的齿状结构,能保证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中间的人工髓核保留了瞬时旋转轴,能最大程度模拟正常椎间盘的生理运动功能。 ROI-C融合器: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采用双嵌片技术自我锚定,将预弯桥型嵌片固定于上下椎体而实现椎体前缘零切迹,是传统钉板融合器的改进和升级。 颈椎矢状位参数:评价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影像学参数,常用的有C2-7Cobb角、C2-7SVA和T1S。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 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0-2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1倾斜角、C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 < 0.05)。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随访间盘组C2-7Cobb、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C0-2Cobb角、高T1倾斜角减小(P < 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增大(P < 0.05);融合组C2-7Cobb、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和C7倾斜角增高(P < 0.05);间盘组比融合组脊柱功能单位角增高(P < 0.05)。③患者术后矢状位参数,融合组 C2-7Cobb与C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T1倾斜角与C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C7倾斜角与C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置换组 C2-7Cobb与C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和T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2-7矢状面轴向距离、T1倾斜角和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负相关;C2-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C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T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T1S与C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C7倾斜角与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④间盘组中,高T1倾斜角型患者术后胸廓入口角、T1倾斜角和C0-2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而脊柱功能单位角较术前明显增高(P < 0.05);而融合组未发现显著变化。⑤结论:Mobi-C间盘和ROI-C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显著,与ROI-C融合器相比,Mobi-C间盘主要通过重建颈椎局部前凸角和上颈椎前凸角来恢复生理曲度,并且在高T1倾斜角患者群体中仍然保持这种能力。 https://orcid.org/0000-0001-5753-3674 (冉宇);https://orcid.org/0000-0001-8539-6769  (陈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关 键 词:单节段颈椎病  Mobi-C人工间盘  ROI-C融合器  颈椎矢状位参数  
收稿时间:2022-03-31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