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 |
| |
作者姓名: | 王芳 吴学琼 刘文励 |
| |
作者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
| |
摘 要: | ![]() 十年前美国血液学会系统全面的分析了既往文献后,公布了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疗指南[1]。最近研究了有关ITP疗效的评价指标,除了血小板计数的增加,还包括生存质量、出血的严重度及治疗的并发症。ITP的自然病程和临床评价指标209名内科医生选取了1997~2000年期间38个国家136所医院中的2031名患儿,包括1~5岁这一发病高峰年龄的儿童,血小板计数均<20×109/L,男性占54.8%。ITP发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春季和初夏是高峰期,而在冬天发病率最低。血小板持续减少达6个月的患儿比预计要多(占31%),之前UK研究组报道在4…
|
关 键 词: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
修稿时间: | 2007-06-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