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外源性化学物致机体DNA损伤与修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冷曙光,何云,庄志雄,郑玉新.外源性化学物致机体DNA损伤与修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210-212.
作者姓名:冷曙光  何云  庄志雄  郑玉新
作者单位:1. 100050,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院士实验室
2. 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2CB5129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00348)
摘    要:机体在面临外源性化学物威胁时,仍能维持遗传信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机制是DNA修复。外源性化学物暴露造成的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增高,是化学物暴露、机体代谢及DNA修复等相关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已有证据表明,DNA修复能力降低与正常人群散发肿瘤的危险性增高显著关联。正常人群的个体间DNA修复能力存在较大变异。因此,研究个体间DNA修复能力差异的遗传学基础,对于加深外源性化学物致癌机理的认识、发展生物标志物以及最终提高肿瘤危险度评价的精度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扼要介绍DNA损伤与修复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外源性化学物致机体DNA损伤和修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关 键 词:外源性化学物  机体损伤  DNA损伤  DNA修复  生物标志物
修稿时间:2004年12月1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