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引用本文:李东野,臧奎,夏勇,钱文浩,王晓萍,陈静,吴兰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35):68-70.
作者姓名:李东野  臧奎  夏勇  钱文浩  王晓萍  陈静  吴兰芬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
摘    要: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内皮素、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之间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同时关注这些危险因素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①选择2003-10/2004-04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所有病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2组:高血压组38例,男28例,女10例;血压正常组18例,男12例,女6例。其中高血压组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单纯高血压组20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8例。纳入对象均了解实验目的,并愿意配合。②测定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测量肱动脉内皮功能。计算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以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数值大小判断肱动脉内皮功能。采用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学法测定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高血压患者38例,血压正常患者1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单纯高血压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0.01),而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组(P<0.05~0.01)。单纯高血压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P<0.01),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P<0.01)。②高血压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676,P<0.01);内皮素与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636,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378,-0.591,P<0.05,0.01)。内皮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之间无相关性。③内皮素、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血压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2.341,12.489,P=0.018,0.013),高血压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以内皮素作用最强,其次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结论:①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异常,内皮功能障碍,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上述损害更为明显。②内皮素与同型半胱氨酸最终通过共同途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功能失调,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下降。内皮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关 键 词:肱动脉/超声检查  内皮,血管/超声检查  血流速度  高血压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文章编号:1671-5926(2005)35-0068-03
修稿时间:2005年2月4日

Correlation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of brachial artery and risk factors lead to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