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作者姓名:王勤鹰  顾勤  余敏  顾斌贤  赵江民  詹青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NICU,上海200065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上海200233 [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190
摘    要: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09年1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首次CT分型、并发症及出院时MRS评分的情况,并对经DSA检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动脉瘤直径、部位进行分析,对多发动脉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41,P=0.005;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28,P=0.000;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动脉瘤好发部位顺位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以中小型动脉瘤多见,多发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④2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出现在CT分型2~4型中,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76,P=0.003。结论非aSAH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治疗后颅高压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短,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预后相对好。早期鉴别SAH是动脉瘤性还是非动脉瘤性临床较为困难。SAH患者有条件者应尽早DSA检查明确病因,对入院时CT分型≥2型的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DSA排外“隐形”动脉瘤。

关 键 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