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F构建学习障碍儿童功能分析与运动康复方案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杨宝仪 姜静远 戴栖 王国祥 邱卓英 蔡赓 孙慧珍 杨剑 王少璞 朱婷 李安巧 郝传萍 张萌 周晟 汤修齐 刘静 |
| |
作者单位: | 1.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江苏苏州市 2150212. 中国ICF研究院,山东潍坊市 261000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北京市 1000684.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科学所,北京市 1000685. 康复大学,山东青岛市 2660716.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江苏苏州市 2151297.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2002418. 广东体育职业学院,广东广州市 5100009. 深圳市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广东深圳市 51800010.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 10007511.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市 43007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Y125) |
| |
摘 要: |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 基于ICF的理论架构和ICD-11的疾病诊断,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理解、注意和思维等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及身体活动的身心交互理论,构建针对学习障碍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结果 学习障碍儿童的身体功能障碍集中表现在精神功能方面,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体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完成一般任务、与人交流等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且学校环境中的教育用品和技术及其服务、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有利于学习障碍儿童改善精神和运动功能,并有效提升智力、认知、注意力、沟通、活动等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以及相关国家身体活动指南中针对儿童的部分,选取适合学习障碍儿童的运动方案,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至少每天60 min,以及每周不少于3次的高强度训练,配合适宜的体育游戏和休闲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障碍影响。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疾病、功能障碍和运动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基于身心交互作用理论和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建立了整体康复和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这些方案推荐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体育游戏等,以及每周至少3次且时长不低于30 min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肌力训练和体育竞赛等。结合儿童的学习障碍和运动功能特点,制定基于功能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学习障碍儿童认知、注意和思维等功能,改善学习障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
关 键 词: |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学习障碍 运动康复 |
收稿时间: | 2021-11-05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