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性-生境-入药部位-性味功效”的藤类中药相关性分析 |
| |
作者姓名: | 裴莉昕 陈琳 王锴乐 纪宝玉 |
| |
作者单位: | 1.河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郑州 450046;2.河南省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 450046;3.天津大学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 |
| |
基金项目: | 202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22-2780);2021年度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整理研究项目(TCM2021040);2023年度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TCM2023025) |
| |
摘 要: |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
|
关 键 词: | 藤类 中药 生长习性 生境 入药部位 药性药效 |
收稿时间: | 2022-10-31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