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姓名:叶杨  杨南萍  高晓梅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目的:分析及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100例骨代谢异常患者,年龄为40~59(51.3±7.6)岁,病程为12~41(29.5±14.1)个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77例,且所有患者DAS28评分>2.6,均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及N-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I)评估骨代谢情况。根据初始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组(A组,58例)及类风湿关节炎伴骨量减少组(B组,42例),A、B组各随机分为两组,A组分为A_1组(29例)和A_2组(29例),B组分为B_1组(21例)和B2组(21例),其中A_1和B_1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mg皮下注射biw×6个月,后改为25mg qw×6个月)+甲氨喋呤(15mg qw)+叶酸片(10mg qw)+硫酸羟氯喹(0.2bid)+钙尔奇D(600mg qd)+阿法骨化醇(0.5μg qd)治疗,A_2和B2组给予甲氨喋呤(15mg qw)+叶酸片(10mg qw)+硫酸羟氯喹(0.2bid)+钙尔奇D(600mg qd)+阿法骨化醇(0.5μg qd)治疗,A_1、B_1组为观察组,A_2、B2组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检测股骨颈、颈椎、大转子、Ward三角骨密度值,同时检测PINP、CTX-I水平、并计算DAS28评分。结果:与A_2组比较,A_1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DAS28评分、平均病程、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明显低于A_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_1组股骨颈、Ward三角在治疗6、12个月后骨密度值均高于同期A_2组,颈椎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A_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A_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A_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A_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_1组CTX-I水平较同期A_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与B2组比较,B_1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_1组DAS28评分较B2组高,平均病程较B2组短,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_1组股骨颈、颈椎、Ward三角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同期B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B_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_1组CTX-I水平较同期B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有效阻止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量丢失,改善该类患者异常的骨代谢,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关 键 词: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类风湿关节炎  骨代谢  影响  骨密度
收稿时间:2017-07-21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