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离子通道重构及其分子机制 |
| |
作者姓名: | 胡丹 黄从新 江洪 |
| |
作者单位: | 胡丹(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湖北武汉430060) |
| |
摘 要: | 心房颤动 (AF)一直是心律失常学关注的焦点。AF的电生理特点为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和动作电位时限 (APD)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1] 。AF心率范围内的慢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在离子通道的功能上引起重大变化 ,并产生维持AF持续的功能性底物 ,这种趋势可能就是其治疗抵抗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2~ 4 ] 。但引起这些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的分子学机制还不甚清楚。随着斑片钳技术和分子克隆及基因突变技术等得以广泛应用 ,人们已经开始在新的水平上解释AF病人离子通道的变化。1 钾通道电流 钾离子通道是广泛存在的、种类最多、最…
|
关 键 词: | 心房颤动 离子通道重构 分子机制 |
文章编号: | 1007—2659(2000)01—0045—04▲ |
修稿时间: | 1999-10-0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