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VEGF基因修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引用本文:徐松柏,赵刚,赵红光,许侃,于洪泉,候宜.VEGF基因修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2):2387-2390.
作者姓名:徐松柏  赵刚  赵红光  许侃  于洪泉  候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471768/ C03030307)“组织工程材料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03053622)“转基因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颅骨修复材料的实验 研究”*
摘    要: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应用是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有效手段。但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价格昂贵,并且半衰期非常短,很难在体内保持有效的作用浓度。故本实验将其转入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有效地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达到促进血管生成的目的。 目的:探讨应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为血管化组织工程组织的构建及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6/2004-08 在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二级)完成。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0~5.0 月龄,体质量215~315 kg,雌雄兼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均在麻醉状态、无菌条件下完成,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药品及试剂:Ham F12 培养基( GIBCO公司),噻唑蓝(MTT) ( Sigma 公司),pLXSN-KDRp-VEGF165 与pcDNA3.0 载体由本实验室自备, ELISA 检测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公司),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限制性内切酶BamH I、Xho I、HandIII、EcoR I 和标准DNA 分子( Promega 公司) 。 方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并鉴定pcDNA3.0-VEGF165 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ELISA 方法检测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MTT 法检测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设单纯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pcDNA3.0 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①重组质粒双酶切和基因测序分析。②ABC-ELISA 法观察质粒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③通过MTT 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构建的质粒用Hind III 和Xho I 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同,PCR 和酶切鉴定正确后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正确,证明所构建的质粒为pcDNA3.0-VEGF165 重组质粒。②ABC-ELISA 法检测结果表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重组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24 h,即有较高水平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蛋白表达,48 及72 h 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③MTT 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含2%, 4%, 8%, 16%和32%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对照组 ( P < 0.05) 。 结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可成功地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进行有效地表达。

关 键 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  转染  骨髓祖代细胞  组织工程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