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学疗法中激光器的应用进展 |
| |
作者姓名: | 蔡宏 |
| |
作者单位: | 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北京市,100853 |
| |
摘 要: |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依赖于氧,并通过光敏剂和光相作用产生治疗效果的方法。自20世纪初开始应用并发展。针对不同的适应证和组织,人们一直试图改进光敏剂和光源。卟啉类药物如血卟啉是第一代光敏剂,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最早使用的光源是宽谱、非相干光,如石英灯、氙灯、钨灯或卤素灯,其缺点是有不良反应。使用的波长取决于卟啉的吸收波谱:使用蓝光是因为其最大吸收峰在400nm,使用红光是因为其穿透深度较深,但血卟啉在650nm处吸收较少。近年来,局部光敏剂如5-氨基酮戊酸(ALA)的使用,以及多种激光器的出现大大拓展了PDT在皮肤领域的使用。上世纪90年代,宽谱蓝光和红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红光激光器因穿透深度大而应用于PDT治疗;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联合局部使用ALA和蓝光治疗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es,AK)。但是,这些激光器和光源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明显,如不适、红斑、结痂、水泡和色素沉着,以及全身用药使光敏时间延长。近来,在局部使用ALA后运用长脉冲泵浦染料激光器(LP-PDL,595nm)治疗,大大减少了不良作用,且治疗效果不减。此种激光器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治疗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唇炎、皮脂腺增生、硬化性苔癣,尤其是寻常痤疮。最近,强脉冲光源已被引入PDT领域,用于治疗光损伤和痤疮,并显示出其在波长和适应证方面具有多样性的优点。
|
关 键 词: | 染料激光器 光动力学疗法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光化性角化病 治疗效果 5-氨基酮戊酸 蓝光治疗 不良反应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