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采用“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Ⅰ期Kümmell病的疗效对比
引用本文:郝国兵,朱泽兴,刘昆,杨勇,张楠,闫双宝,陈福文,乔林.采用“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Ⅰ期Kümmell病的疗效对比[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2,19(6):30-37.
作者姓名:郝国兵  朱泽兴  刘昆  杨勇  张楠  闫双宝  陈福文  乔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88
摘    要:目的 探究采用“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I期Kümmell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PVP治疗的I期Kümmell病患者53例,其中采取“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治疗25例(A组),采取“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治疗28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及并发症情况,并记录术前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通过X线或CT检查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和Cobb角,并观察骨水泥松动或移位及伤椎再骨折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的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定期随访。A组较B组手术时间相当(P>0.05),骨水泥注入量更多(P<0.05);A组术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入椎间盘1例、椎体前侧1例,无临床症状;B组术中9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入椎间盘6例、椎体前侧3例,无临床症状;A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术后椎体裂隙及骨折线周围骨水泥分布更广泛(P<0.05);两组术中均无脊髓、椎前大血管损伤,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VAS、ODI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前、术后VAS、OD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显著增加(P<0.05),Cobb角测量值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变化、伤椎Cob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骨水泥松动或移位及伤椎再骨折情况发生,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A组优23例、良2例,B组优19例、良9例,A组优秀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治疗Ⅰ型Kümmell病时,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骨水泥分布更广泛,术后早期治疗效果相当,中期效果更确切。

关 键 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Kümmell病  骨水泥  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
收稿时间:2022/5/5 0:00:00
修稿时间:2022/6/24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