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 |
| |
作者姓名: | 欧阳钦 Rakesh Tandon KL Goh 潘国宗 KM Fock Claudio Fiocchi SK Lam 萧树东 张虎 梁红亮 王玉芳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610041 2. 印度新德里肝肾和消化系疾病Pushpawati Singhania研究所胃肠科 3. 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医学院内科 4. 中国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5. 新加坡Changi总医院胃肠科 6. 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临床医院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科 7. 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皇家玛丽医院 8.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
| |
摘 要: | 虽然目前亚太地区尚无炎症性肠病(IBD)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一系列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呈滞后现象。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仍较克罗恩病(CD)高。除地域差异外。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中,IBD尚可见种族差异。亚太地区IBD的遗传背景有异于西方国家。如据报道该地区CD患者未检出NOD2/CARDI5变异。一般而言,该地区IBD患者的临床过程似不如西方国家严重。亚太地区IBD的诊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缺乏IBD诊断金标准。存在多种小肠结肠炎,与IBD临床表现相似,使鉴别诊断特别困难。迄今为止,亚太地区IBD的诊断标准多采用西方国家的诊断标准。诊断必须逐步排除非IBD的小肠结肠炎。确诊应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某些患者需借助随访和诊断性治疗才能确诊。进一步研究IBD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诊断标记物。亚太地区IBD的治疗亦存在特殊问题。由于诊断困难。IBD患者常未能及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但该地区仍广泛采用药物治疗方案。结合西方指南和本地经验可制定类似的处理原则。以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提倡逐级使用基于病变范围、活动性和严重度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例采用综合性、个体化的方法。随着对IBD发病机制和亚太地区IBD独特性的深入理解。合理、实用的药物治疗指南和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将改善该地区IBD的治疗前景。
|
关 键 词: | 亚太地区 炎症性肠病 共识意见 药物治疗方案 诊断金标准 诊断性治疗 阶梯式治疗方案 西方国家 小肠结肠炎 流行病学资料 |
收稿时间: | 2006-04-07 |
修稿时间: | 2006-04-0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