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帝内经》“五实”“五虚”的涵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引用本文:曾耀明,郑红斌.《黄帝内经》“五实”“五虚”的涵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
作者姓名:曾耀明  郑红斌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摘    要:目的]系统阐述《黄帝内经》中"五实""五虚"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方式,了解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五实""五虚"的理解与发挥,给予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历代医家普遍认为,"五实""五虚"均为临床危重的症候,预后不良,可能会出现死亡的转归。其病机演变,一为邪盛猖獗,遍扰五脏,一为正气虚衰,五脏失守。具体而言,"五实"病机为五脏受邪,邪气闭阻,阳热亢盛,充斥于表里,邪热内闭而耗伤阴液,以致阴竭阳越而外脱;"五虚"病机则多为真阳微弱,真阴枯竭。《黄帝内经》中"五实""五虚"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特别是诊治过程中提倡重视顾护胃气。结论]《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五实""五虚"的概念、病机、治疗原则及预后,是中医五脏最早的虚、实分型,奠定了中医虚实辨证的基础,并对后世临床危重症的识别、判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