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
引用本文:孙艺倩,洪晶. 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J]. 眼科研究, 2011, 29(2): 107-11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1.02.003
作者姓名:孙艺倩  洪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100191
摘    要:背景如何选择高质量、生物学特性更接近在体生理状态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角膜研究的基础。角膜内皮细胞(CECs)的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检测是优选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瓶颈问题。目的建立兔CECs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检测传代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组织完整撕除后弹力层及CECs层,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分别从形态学、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细胞: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并与新鲜角膜组织的内皮细胞进行对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Vα2型胶原(COL4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Na^-K^+ATP酶α亚单位(ATPIA1)、水通道蛋白1(AQP1)、电压依丛性阴离子通道(VDACs)等相对特异性基因;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a^-K^+ATP酶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传代细胞的增生活性变化,采用超微量ATP酶试剂盒及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传代细胞Na^-K^+ATP酶活性及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兔CECs多在24h内贴壁,2—3d达融合,形态呈六边形。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发生改变,第2代、第3代细胞可见空泡样变。原代培养的细胞茜素红染色可见清晰的细胞轮廓,与在体的CECs形态相似。RT—PCR法检测可见COL4A2、FLKl、ATP1Al、AQP1、VDACs等基因在培养细胞中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SE、Na^-K^+ATP酶、ZO-1在培养细胞中呈阳性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传代后细胞的增生活性逐渐下降,尤其第2代、第3代细胞下降明显。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兔CECs的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各代细胞的Na^-K^+ATP酶活性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74,P=0.000)。结论成功用酶消化法建立了体外培养兔CECs的方法,并从多个层次建立了纯化细胞的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证实经传代后的CECs的增生活性和功能均有所下降,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选用前2代的细胞。

关 键 词: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鉴定  组织工程  Na^-K^+ATP酶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ed 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SUN Yi-qian,HONG Jing.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ed 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J]. Chinese Ophthalmic Research, 2011, 29(2): 107-11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1.02.003
Authors:SUN Yi-qian  HONG Jing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Eye Center, Belt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Keywords: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ellular culture  Cellular identification  Tissue engineering  Na+-K+ ATPase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