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追踪技术随访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及重构改变 |
| |
作者姓名: | 姚雪 谭团团 宋宏宁 陈金玲 周青 郭瑞强 胡波 |
| |
作者单位: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 |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 |
| |
摘 要: | 目的: 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评价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右心室重构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36例在我院进行PCI并随访的急性INFMI患者。右心室重构定义为PCI术后3-6个月时右心室舒张末面积与入院时相比,增量大于或等于20%,将患者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在以右心室为中心的心尖四腔观切面分别用2D-STI技术追踪游离壁和间隔壁获得相应各节段应变值,并测量右心室传统功能参数。
结果: 入院时、出院时以及3-6个月时INFMI患者只有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对比均有差异(P<0.05)。入院时,重构组LVEF及TAPSE较非重构组测值更低;出院时,重构组RVGLS、RVSEPLS、间隔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LVEF以及TAPSE测值均较非重构组更低;3-6个月后,重构组只有RVFWLS、游离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较非重构组更低,RVEDA和RVESA测值较非重构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比较,只有间隔壁各节段应变恢复趋势有差异(P均<0.05),表现为非重构组短期恢复较快,但是中远期时重构组逐渐恢复至与非重构组趋于相同水平。
结论: 传统右心室评价参数与2D-STI技术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各有所长,但是应用2D-STI右心室二维应变参数能够更精细反应INFMI患者右心室缺血性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后随访的恢复情况。此外,右心室重构发生与否与间隔壁应变恢复程度有关,间隔壁恢复较慢者更容易发生右心室重构。
|
关 键 词: |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右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右 |
收稿时间: | 2019-01-31 |
修稿时间: | 2019-01-31 |
|
| 点击此处可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