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7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
| |
作者姓名: | 张连成 陈敬信 |
| |
作者单位: | [1]西安济仁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300 [2]陕西省森工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300 |
| |
摘 要: |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7例IMPC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乳腺IMPC发病年龄28-67岁,平均46.5岁,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组织学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IMPC组织结构即肿瘤细胞乳头状或桑葚样排列,由纤细的胶原纤维或纤维血管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生长。7例中5例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67/100)。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肿瘤乳头外侧缘和腺管样结构的内侧缘;E-cadherin强表达于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CD31显示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Ki67表达率为10%-15%。ER、PR和HER2的表达则不尽相同。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侵袭、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合EMA、E-cadherin、CD31等标记物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关 键 词: | 乳腺浸润癌 癌栓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