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大段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王海波  杨新明  张瑛  孟宪勇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项目编号:20100481)河北省张家口市科学技术与发展指令计划(项目编号:0711045D-10)河北北方学院校级科研指令计划(项目编号:2009007)
摘    要:
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引起骨质缺如,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它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修复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Schmitz等[1]基于动物实验提出临界骨缺损的概念,对大段骨缺损进行了初步定义.临界骨缺损的判断标准是依据长骨直径大小的倍数来决定的,当骨缺损长度大于或等于长骨直径1.5倍时称为临界骨缺损或大段骨缺损[2-3],即小于该值的骨缺损机体通过自身修复可以自行愈合,而大于该值的骨缺损则无法自行愈合,据此不少学者将此定义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4-5].目前大段骨缺损修复的一些常用组织工程学力法各有利弊,如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组织工程骨、膜引导性骨再生等[6],本文就上述常用修复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