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引用本文:任晓玲,鲍艳举,刘瑞等.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J].中医杂志,2024,65(08):862-865.DOI:10.13288/j.11-2166/r.2024.08.015
作者姓名:任晓玲  鲍艳举  刘瑞  花宝金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北线阁5号,10005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4609;82074338;821744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ZYYCXTD-C-202205);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1810;CI2021B009);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ZZ13-YQ-023)
摘    要:“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对该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发现易水学派各医家均在传承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发挥,推动了该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如张元素的脏腑寒热虚实论及脏腑用药论、李杲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均根植于《素问》“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厘清易水学派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可深刻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用药法则,一方面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关 键 词:五脏苦欲补泻  《素问》  易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收稿时间:2023-05-28
修稿时间:2023-10-20
点击此处可从《中医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医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